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稿件来源:心理学学科党支部汤玉龙 心理学学科教师许丹 随着全国疫情的发展,有很多同学由于所生活的地区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不得不在家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态。原本计划好的春节行程也不得不取消。这种隔离对于阻断疫情进一步蔓延是很有必要的。但个体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的话,难免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这对身体健康、对家庭关系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如何在“被隔离”状态中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专访了一位由于疫情同样处于“被隔离”状态下的心理学教师,来听听她“现身说法”,谈谈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如何做好自身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物介绍:许丹,浙工大教科学院心理系教师,校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年1月赴英国罗汉普顿大学访学,师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MickCooper。年1月16日回国。1月19日赴湖北省天门市(距离武汉不到公里)探亲,原计划1月28日赴内蒙。但由于疫情爆发,至今仍滞留在湖北。 许老师您好,能先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近况么?在湖北过得好不好? 到目前为止都挺好的,包括我的家里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什么不适。现在在乡下,每日的蔬菜、肉类等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吃”这一块不成问题。总的来说,过得还行吧。 当知道武汉封城,您可能要滞留在湖北,当时是什么感觉? 我是1月23日一早起来才得知封城的。说实话,还是很震惊的。虽然在从杭州来湖北的时候已经或多或少知道了一点肺炎的情况,也带了口罩、酒精洗手液等物资做好了防护,但封城还是让我有点始料未及的。说实话,其实这边的人也都是看到封城的消息后,才开始把这个疫情当回事的。后来不断地刷到关于疫情的消息,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消息很多,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害怕,同时伴随着焦虑。预定好的行程也全部泡汤,让我也有一些沮丧和措手不及。但我知道不能让自己一直沉浸在这些情绪中,我一直努力做着自我调节。 您是如何调节这些负性情绪的呢? 我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让自己尽快地开始原本打算年后再进行的工作。我之所以这样把开工时间提前,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我的一些负面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时闲下来不停刷手机所接触到的负面信息导致的。刚开始是有一点困难的,因为还是有负性情绪在,我无法集中精力去工作。但慢慢地我发现一旦能够静得下来,沉下心去工作的话,这本身对于抵御负面的情绪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然后,我发现其实手机上天天接收到的信息是非常混乱的,有很多未经过证实的信息,有些甚至是胡编乱造的谣言。让自己情绪被这些假信息所左右,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因此除了工作时间之外,我也努力克制自己刷手机的时间,尽量不让这些信息左右我的情绪。 同时,我还试着去看到现有处境的积极的一些方面。我知道我现在身处疫区,这是客观上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应该接纳这个事实。但我在这里,和我的家人在一起,并不为吃喝发愁,也不为见不到家人而担忧他们的健康情况,这是让我感到积极的一面。如果我被隔离在其他地方,也许天天还要为吃什么发愁,也许还要担心父母的健康等等,这些我都不用考虑。 所以,接纳当下,并尽量从当下的情况中发现积极的方面,并与可能更为糟糕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一定程度上帮我缓解由“被隔离”带来的种种焦虑。 一些湖北的同学感觉在这次疫情中无端受到了“歧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觉得换位思考是很重要的。首先应该确定所谓“歧视”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可能并不存在。从其他人的角度来说,尽量避免与疫区来的人接触,希望来自疫区的人可以做好隔离等,其实都是出于担心和害怕的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毕竟来自疫区的人,比来自非疫区的人所可能带来的传染风险要大得多。即使你不是传染源,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如果所谓被“歧视”的人,自己认识不到自己可能会给别人造成威胁和伤害(虽然很大可能也不会对别人造成威胁和伤害),就会对别人自我保护行为过于敏感,把这些行为看成是一种排斥和歧视。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歧视。我相信,如果疫区出来的人都能够自觉做好隔离,应该不会招来歧视和排挤。 您还有一些什么心理调节的锦囊送给正在“被隔离”的同学们呢? 我觉得首先要做到的是有规律的生活,规律地睡觉、吃饭和学习。自己的作息混乱很容易导致疲劳,影响健康。其次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比如做作业,预习下学期的一些课程等。还有就是要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觉察,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外在信息影响,那要试图去屏蔽掉一些信息刺激。盲目跟风转发朋友圈不一定能够帮你缓解情绪,反而在一来一去地评论中让你感到更焦虑、更愤怒。如果以上的方法都没有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可以试一下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