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症状是什么呢 http://www.gansulawyer.net/bdfsj/bdfdq/m/2110.html 今日上午,我科谢立群主任医师进入我院“仁医直播间”做了一档名为“疫情之下,中医教你做好隔离防护和养生保健”的特别节目,为大家介绍了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特别是预防为主的养生保健知识。 年12中旬以来,湖北武汉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着疫情的蔓延,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相继发现了类似病例。年2月8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作为烈性传染病,致病性强、传染性强、杀伤力强、发病症状很相似。截止到昨天确诊发病人数为,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一、中医药对抗疫情时真的有用么? 中医药到底有没有用?答案是肯定的。 当年的那场SARS,让世界知道了中医的宝贵,这次疫情,更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西医携手,双剑合璧,发挥1+12的效果。 最新权威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钟南山院士评价,让中医从一开始就介入,治愈率极大提升! 这次很多以中医为主的综合诊疗方案直接发挥了积极临床治疗效果。国家也是多次发文肯定中医药的作用,并积极推进中医在一线临床的覆盖率。目前,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表明,中医在防疫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药在对抗疫情中为什么有用? 虽然新冠病毒的名称是新的,但是在中医看来,属于疫病(瘟疫)范畴。瘟疫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回顾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就知道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对传染病的描述,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末清初年间,吴又可所著《瘟疫论》、清代叶天士所著《温病条辨》及清代余师愚所著《疫疹一得》均有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记载。传染病过程中机体在感受外来病原体的攻击下表现的形式是有规律可循的。 传染病的早期通常都有发热的表现,如传统的伤寒、温病、瘟疫和疫疠等,以及近年来暴发的登革热、禽流感、甲型流感、SARS和埃博拉病毒病等,在早期均有发热的表现,部分疾病可能伴有皮疹及呼吸道的表现。因此,发热状态常被作为疾病诊断及疑似病例排查的重要标准。疫病发展快,至极期可表现为高热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的受损,死亡率高。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及西医学无法取代的优势,在历次传染性疾病流行时,中医药都曾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今天主要讲预防。 三、中医指导下,我们如何做好防护和养生? 1、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外避邪气 中医药在应对新突发传染病的过程中,与西医学的诊疗理念相类似,强调以预防疾病为上策。(少出门,居家防护)。 中医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正气简单说就是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邪是什么?在中医看来,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或者是其他的致病微生物,统统都叫做外邪。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固护人体的正气,一方面又要防止外邪侵犯。但对这种烈性传染病,并不是只要正气不虚,就百毒不侵。因此我们要强调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其毒气”,即恰当地隔离防护,避免接触致病邪气。 西医学针对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及特异性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为主,但对于一个新型病毒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一般都会滞后于临床。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特点,是以“患病的人”为中心,我们可以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古代医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瘟疫流行时的预防措施。一方面是环境消毒。《本草纲目》等书中记载当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和硫磺等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类似于现代所谓的“空气消毒”。另一方面是个体预防。主要目的是扶助人体正气,防御邪气入侵。如意念吐纳法、药浴法、悬挂佩戴法、熏香法、服药法、精神调摄法等。文献记载,在疫病流行期间,这些辟秽化浊法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介绍几种常用的辟秽化浊法: 中医预防——艾灸 古人常用艾灸防病,在全国各地出台的疫情防治方案中,有多个地方政府均在文件里注明了将艾灸作为重要防疫手段之一。如,湖北、河南、山东、海南、甘肃等地均下发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使用艾灸预防或艾烟杀菌除湿,以保护就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艾烟熏法:采用艾叶、艾条、艾绒等放置铁通瓷盆等进行烟熏,烟熏过程,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烟熏小区、街道等公共场所时,务必做好自身防护;酒精消毒后不能立即进行艾叶烟熏;烟熏半小时后才可开门窗通风;家中艾熏可每天进行一次。 中医预防——防疫香囊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的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而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平时可随身携带、上班放在办公桌上,可形成一个药香屏障,保护个人健康;晚上临睡前把香囊和口罩放在密封袋一夜,让药香浸透口罩,起到随身防疫的效果。孕妇慎用。 2、固护人体的正气 大家知道最有效的药物的是什么? “最有效的药物就是人体的免疫力”,就是我们讲的正气,就是我们人身三宝“精气神”。 如何养精气神,就离不开我们中医养生四大基石:饮食、情志、起居、运动。 (1)饮食方面:合理饮食 “饮食是人体气血精津液的来源”通俗讲,“精气神”要靠吃出来。饮食要丰富多样:营养搭配要合理,食物中谷肉果菜要均衡,要粗细结合,荤素搭配,主要是为了保证营养要全面。偏食肉类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不吃蔬菜容易引起营养失衡。 饮食要规律:居家抗疫期间,由于活动量小,热量消耗少,消化能力稍差,容易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至一天只吃一餐的现象。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胃肠道疾病,而且还会降低免疫力,不利于疫情防护。人体每天基础的新陈代谢会消耗一定量的营养物质,与呼吸相伴的水分消耗表现尤其突出。进食频率的减少,常常伴有水分摄入不足,会造成程度不同的脱水现象。因此,每餐食量可以适当减少,但要保持每日三餐的饮食规律,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本次新冠肺炎中医辨为湿邪为主,饮食上更要强调少吃油腻类的,可以多吃一些薏米、冬瓜、扁豆、山药、胡萝卜、茯苓、芡实、莴笋、扁豆、茼蒿、鲫鱼等健脾祛湿之品,也可以多吃一些小米、百合、莲子、红枣等安神养心之品。 当然饮食还要因人而宜,譬如一些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病,痛风等严格按医嘱。还有一些热性体质的人,少吃如牛肉,羊肉,红枣,桂圆等热性食物。虚寒体质的少吃苦瓜、苦菜、海带,紫菜等寒性食物。 (2)情志调控 中医认为七情可以致病,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志和我们的脏腑活动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脏腑,就有什么样的情志。反过来情志活动又会影响内脏的功能。本次疫情,大家都隔离在家,新闻日日更新疫情实况,出于对疾病未知的恐惧,普通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很正常,关键是我们如何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古代中医在面对疫情诊治患者时,通常会通过口诀、符咒,结合一定的仪式,让自己内心产生有神明护佑,金刚护体的强烈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其实质就是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不是让大家去做迷信活动。只是举例说明我们古人早就意识到情志的重要性。 可见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之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我们中医认为的情志调控。体质虚弱、个性敏感的人,要尽量避免过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