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6-22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眼线对于很多女生来说应该是又爱又恨了吧?

画好眼线眼睛放大一倍!

而画不好的时候…那画风真心不可描述…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眼线的各种技巧,

看完要闭关练起来哟!

眼线第一步,姿势要正确!

相信很多人会这样:手一不小心抖歪了,不断修补变得坑坑洼洼,画完根部留白巨多……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姿势不正确!

首先,我们要先找一个支点,用你的小指或者无名指抵在脸上,靠着大概是颧骨附近的位置,这样拿笔的手就有了一个支撑点,可以更好地操控眼线产品。

其次,习惯坐着看小镜子画的,可以尝试把镜子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肘撑着画眼线的手,眼睛向下看着画,这样手可以避免抖,也可以画得更流畅。

眼线第二步,眼线产品要选对!

眼线液笔

适合人群:

老手,油皮、内双易等晕妆的人群

笔尖炒鸡细,显色又防水,可以画出流畅的线条,勾勒眼尾的好帮手!唯一缺点就是难掌握,需要多练练哦!

使用技巧

先画想要的形状再慢慢填充,按照眼尾—眼中—眼头的顺序

眼线笔

适合人群:

手残星人、严重手抖症患者

眼线笔笔头相对粗平一点,所以线条不能做到太细,不过呢,画内眼线“唰唰“几笔就可以搞掂啦,最好上手。

使用技巧

把眼皮提起来,来回填充睫毛根部

眼线膏

适合人群:

喜欢大范围眼线的、喜欢慢慢描绘眼线的

眼线膏的显色度不输眼线液笔,蘸取的刷子够好就能画出很流畅的眼线。缺点是太容易干…不熟练的话可能画到一半就干了,hin尴尬…

使用技巧

刷子蘸取时两面都要刷到,画起来才能均匀地上色。

在手背上试涂几下,让刷子上的膏体蘸染均匀,而且能避免堆积在一块。

最后来个小总结,对三款眼线产品的优缺点了如指掌才能看准来入手不买错哦!

显色度:眼线液笔≥眼线膏眼线笔

防水力:眼线液笔眼线膏眼线笔

流畅度:眼线液笔眼线膏眼线笔

眼线第三步,找一款适合你的眼线!

普通画法

适合眼型:任何人

适合脸型:任何人

沿着上眼外延拉出的眼线,是最普遍和自然的眼线。

STEP1填充好内眼线

STEP2从眼头开始沿着眼边描画

上扬猫眼

适合眼型:丹凤眼、杏眼

适合脸型:椭圆脸型

眼尾翘起,可以适当的加粗眼尾,妩媚有女人味。

STEP1从眼头拉出细眼线

STEP2眼尾部分描好上扬的小三角,再填充,和前面的眼线连起来

下垂狗狗眼

适合眼型:较圆的眼型

适合脸型:圆脸、椭圆脸

从眼睑二分之一开始需要往下画,慢慢加粗,和下眼眼尾链接。这款眼线可以让眼睛看上去更圆润,自带水汪汪的无辜感~

STEP1从眼睛中间开始加粗眼尾,往下拉

STEP2用棉签或者刷子把眼尾的眼线晕开,形成下眼尾

STEP3填充修补下眼尾

拉近眼距画法

适合眼型:眼距远的

适合脸型:任何人

稍微画一下眼头。可以拉近眼距,同时达到放大眼睛的效果~

STEP1按往常一样画好内外眼线

STEP2沿着眼头分别画上眼线、下眼线,最后在眼头连接起来

拉开眼距画法

适合眼型:眼距小的

适合脸型:任何人

就是下垂狗狗眼的上扬版本,通过扩大拉开眼尾来营造远眼距的视觉效果。

STEP1上扬眼尾+下眼尾晕染

长眼画法

适合眼型:小眼睛、窄眼睛

适合脸型:椭圆、V脸

重点在翘起的眼头和描画眼头,就是尽量把眼睛画长,注意整体弧度要流畅,画得好就可以get像郭碧婷那种狭长的眼型。

STEP1拉长眼尾,下眼尾也要,上下眼尾可以晕染一起成上扬的弧度,也可以分开

STEP2画上眼头,细细就好

圆眼画法

适合眼型:圆眼、小眼睛

适合脸型:方脸、babyface圆脸

圆眼看上去可爱又亲切,像小鹿一样,不少小眼睛的亲故可能会比较羡慕这种眼型~想要打造这种圆眼效果的话需要扩大黑眼球的直径,所以在画眼线时需在瞳孔正上下方进行加粗。

STEP1上下眼线是中间粗两边细的画法,这样可以画出自然的圆眼形状

STEP2眼尾稍微晕染连接一起,可以用棉签擦出多余部分

眼线第四步,不如来点新花样

彩色眼线和彩色睫毛膏都是这两年大热的趋势,秀场、杂志模特的妆容都换上酷炫的缤纷彩色。连大牌都不断推出各种五颜六色的彩妆单品。

其中,姨妈土色、酒红色、蓝色相对于其他颜色更好驾驭,有兴趣的亲可以尝试~

还有白色眼线也成为一种新潮流,可以和任意颜色眼影、眼线再组合混搭,有种二次元的感觉,又被称作“天使眼“。白色+X的混搭偶尔会有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

好啦!今天关于眼线的唠叨就到这里啦。

你们可以收藏起来慢慢学哦!

赞赏









































白癜风能痊愈吗
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